过去几年,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让上亿人次的秒级放dai成为现实——传统的互联网巨头跨界参与,初创公司纷纷涌入金融科技的赛道,金融的边界被打破,向各个方向延伸。
加入这场金融科技热潮的还有传统金融机构。2018年,“金融科技”成为yin行年报“标配”,据统计,国有六大行在2018年年报中提及“金融科技”共131次。
科技在助推金融业边界迅速扩展的同时,似乎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。
打着“金融科技”的旗号,大肆从事非f金融活动,成为投机者赚快钱的商机,例如举着科技招牌实则放dai圈钱、拿着“假风控”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大行其道。2018年以来,现金dai、互联网消费dai、p 2 p平台等市场放dai主体日益增多,债务风险不断集聚,市场共债客群资产质量波动明显。
“当那些网dai平台的老板看到资金池的时候,眼睛都在发亮。系统仅有的风控都是针对网dai借款人的,针对平台自身的风控措施几乎没有,甚至一开始平台的数据几乎都是造假的。”一名最早从事互联网金融系统开发的创业者揭露道。
风险也在向信用ka行业传导。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,部分中小商业yin行的信用ka不良额及不良率压力较大,资产质量风险也在暴露。截止今年6月末,上市股份制yin行的信用ka不良dai款余额为326亿元,同比扩大了41.74%,而不良dai款率则上行了0.12个百分点至1.35%。
乱象背后,业内人士分析,金融科技应用的电子化、虚拟化等特点,拓宽了金融业风险管理内涵,也使得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。一些不法从业者缺失道德底线,罔顾法律风险,更多从业者懂“科技”不懂“金融”,缺乏对金融风险的清醒认识,过分强调金融科技对效率的提升,而忽视了风险的管理,脱离金融规律。
金融科技被拉下“神坛”,从业者也开始反思:错在金融科技吗?
“技术本身是中性的,是为业务需求服务的,既不要神话它,也要泛化它,更不要异化它。对金融科技要相信但不能迷信。”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认为,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基础上,本着理性、务实的态度,认识并发挥金融科技在风控、运营、服务等方面对金融业务产生的作用。
伴随着金融科技的风险出清和规范发展,监管和市场对其认识更加清晰,既能明了其在协助识别风险、精准定价上的优势,也能清楚其无法根本改变业务逻辑的局限。“要恰当运用金融科技,金融科技企业首先要深入理解金融业务,并始终明确自身科技服务定位。”中腾信负责人强调。
科技渗透在金融业务的每一个环节,没有金融基因,没有一笔笔信dai业务积累的风控经验,并不能真正理解风险控制的复杂性、不确定性,难以应对经济下行、行业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风险数据指标的变化。
中腾信深耕消费信dai市场5年,在获客、风控、运营等方面沉淀了经市场验证效能的科技实力和实战经验,服务过几十家头部持牌金融机构,尤其是工薪阶层消费信dai资产管理水平领先,在机构间建立起口碑。
“无科技不金融”不是一句虚言。金融规律始终需要被尊重,金融风险始终需要被敬畏。如中腾信这类懂金融并且拥有技术能力的真正的金融科技企业,将迎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。结合今年8月央行发布的《金融科技(fintech)发展规划(2019-2021)》来看,一个去伪存真、去粗取精、良性发展的金融科技新生态正在孕育。